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成为风物大观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风物大观」→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本期介绍的药用植物是栝楼[guālóu]。

栝楼是一种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有时也写为瓜蒌。根据《国家药典(版)一部》的记载,这是(全)瓜蒌、瓜蒌子、炒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等五味中药的药源植物。

大家注意一下:在《国家药典(版)一部》中,当作植物讲的时候,一般用“栝楼”二字,在作药材讲的时候一般用“瓜蒌”。

认识一种植物,可以了解五种药材。

本期植物图片的提供者是博兴县贾李村的李建智先生,这些图片系年6月25日到11月16日拍摄于贾李村。

感谢李建智先生!

点击查看活动方案:

我们身边的中草药——黄河三角洲药用植物大搜索活动开始啦!!

一、栝楼的植物形态

栝楼为葫芦科栝楼属植物,又名瓜蒌、糖瓜蒌、蒌瓜等,是(全)瓜蒌、瓜蒌子、炒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等五味中药的药源植物。

《本草图经》:栝楼,今所在有之。皮黄肉白,三、四月内生苗,引藤蔓,叶如甜瓜叶,作叉,有细毛。七月开花,似葫芦花,浅黄色。实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赤黄色。其实有正圆者,有锐而长者,功用皆同。

《本草纲目》:栝楼,其根直下生,年久者长数尺,秋后掘者结实有粉,夏月掘者有筋无粉,不堪用。其实圆长,青时如瓜,黄时如熟柿,山家小儿亦食之。内有扁子,大如丝瓜子,壳色褐,仁色绿,多脂,作青气。

根据《国家药典(版)一部》的记载,这五味中药的植物来源为栝楼和双边瓜蒌。下面对这二种植物的形态都做一下介绍:

1、栝楼

多年生攀援草本。块根肥厚,圆柱状,灰黄色。茎多分,无毛,长达10余米,有棱槽;卷须2-5分枝。叶近圆形,长宽均约5-20厘米,常掌状3-7浅裂或中裂,稀为深裂或不裂,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较大的疏齿或缺刻状,表面散生微硬毛;叶柄长3-7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3-8朵,顶生总梗端,有时具单花,总梗长10-20厘米;雌花单生,苞片倒卵形或宽卵形,长1.5-2厘米,边缘有齿;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全缘,长约1.5厘米;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倒卵形,顶端和边缘分裂成流苏状;雄蕊5,花丝短,有毛,花药靠合,药室S形折曲;此画子房下位,卵形,花柱3裂。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8-10厘米,直径5-7厘米,成熟时黄褐色,光滑;种子多数,长椭圆形,扁平,长约15毫米。花期7-8月,果期9-10月。

(以上图片由李建智先生拍摄)

2、双边栝楼

与栝楼近似,区别点在于:叶片3-7深裂,通常5深裂,几达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至倒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种子卵状椭圆形,扁平,褐色,具明显的棱线。

二、瓜蒌(中药名)

中药瓜蒌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待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果梗剪下,置通风处阴干。

类球形或宽椭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深橙黄色至橙红色,皱缩或较平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有残存的果梗;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路,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味甘,性寒、微苦。归肺经、胃经、大肠经。

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大便秘结。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张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成无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泻热,盖不尝其味原不苦,而随文附会尔。

1、《本草衍义补遗》:栝楼实,《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又洗涤胸膈中垢腻,治消渴之神药也。

3、《本草述》:栝楼实,阴厚而脂润,故于热燥之痰为对待的剂,若用之于寒痰、湿痰、气虚所结之痰,皆无益而有害者也。

4、《本草便读》:瓜蒌,性味与花粉相同,惟润降之功过之。故凡上焦郁热,垢腻痰火咳嗽等证,皆可用之。一切肺痈、肠痈、乳痈之属火者,尤为相宜。

5、《本草思辩录》:栝楼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导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盖其性柔,非济之以刚,则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汤则有连、夏,栝楼薤白等汤则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辛苦迅利之品,用其所长,又补其所短也。

6、《本草正义》:蒌实入药,古人本无皮及子仁分用之例,仲景书以枚计,不以分量计,是其确证。盖蒌实能通胸膈之痹塞,而子善涤痰垢粘腻,一举两得。自《日华子本草》,有其子炒用一说,而景岳之《本草正》,只用其仁,张石顽之《逢原》,亦云去壳纸包压去油,则皆不用其壳,大失古人专治胸痹之义。且诸疡阳症,消肿散结,又皆以皮子并用为捷。观濒湖《纲目》附方极多,全用者十之九,古人衣钵,最不可忽。惟近今市肆,以蒌实老时,皮肉不粘,剖之不能成块,凡用全蒌者,皆乘其未老之时,摘取曝干而剖为数块,方能皮肉粘合,以取美观,然力量甚薄,却无功效。所以颐欲用其全者,宁以蒌皮、蒌仁,列为二物,乃能得其老者,始有实验,若但书全瓜蒌三字,则用如不用,此亦治医者不可不知药物之真性情也。即使但用其皮,亦是老而力足,疏通中满,确有奇能。

7、《医学衷中参西录》:栝楼,能开胸间及胃口热痰,故仲景治胸结有小陷胸汤,栝楼与连、夏并用;治胸痹有栝楼薤白等方,栝楼与薤、酒、桂、朴诸药并用。若与山甲同用,善治乳痈;若与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敛肺、宁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阴、润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开胸降胃之力较大,且善通小便。

扩张动脉冠;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耐缺氧;抗心律失常;抗溃疡;抗菌;抗癌;抗衰老。

用量9~15克,煎汤内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

1、瓜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实一枚(捣),薤白90克,半夏克,白酒一升。上药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二服。(《金匮要略》)

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肋间神经痛、乳腺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病、创伤性气胸、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肺炎、慢性胆囊炎等属上述证机者。有报道用本方加丹参、三七、檀香等治疗冠心病;。加浙贝母、芥子、乳香、没药治疗乳腺增生;加紫菀、款冬花等治疗老年咳喘;加杏仁、石菖蒲、射干、紫菀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加枳壳、大腹皮、葛根、丹参等治疗慢性胆囊炎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治疗痰热结胸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胸脘痞闷,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黄连6g,半夏(洗)12g,瓜蒌(实大者)20g。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先煮瓜蒌,后纳他药,水煎温服。《伤寒论》

本方原治伤寒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浊结于心下的小结胸病。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气郁不通,故胃脘或心胸痞闷,按之则痛。治宜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方中全瓜蒌甘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用时先煮,意在“以缓治上”;而通胸膈之痹。臣以黄连苦寒泄热除痞,半夏辛温化痰散结。

3、柴胡陷胸汤,和解清热,涤痰宽胸,主治邪陷少阳,痰热结胸证。临床应用以寒热往来,胸胁痞满,按之疼痛,呕恶不食,口苦且粘,目眩,或咳嗽痰稠,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要点:柴胡、苦桔梗各3g,姜半夏9g,小川连2.5g,黄芩、小枳实各4.5g,瓜蒌仁(杵)15g,生姜汁(四滴,分冲)。水煎服。《重订通俗伤寒论》

4、栝楼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化痰。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阻,致成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慢性支气管炎等属胸阳不振,痰阻气滞者:栝楼实1枚(捣),薤白12克,白酒毫升,上三味,同煮取毫升,分二次温服。《金匮要略》

或瓜蒌实、薤白各12g,白酒适量(30-60ml)。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本方所治胸痹,是由胸阳不振,痰浊上扰所致。方中栝楼化痰通痹,理气宽胸为君;薤白温通胸阳,散结下气为臣;更以白酒辛散上行,既可温煦胸中之阳,且能疏解胸膈之气为佐使。三药相合,使痰浊得化,胸阳得振,气机通畅,则胸痹自除。

5、逐黄散,治疗小儿黄疸、脾热眼黄并治酒黄:瓜蒌青者焙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临卧服,五更泻下黄物立可。(《普济方》)

6、栝楼散,治乳痈:栝楼30克,乳香3克。上为细末,每服3克,温酒调下。(《卫济宝书》)

7、治干咳无痰:熟瓜蒌捣烂绞汁,入蜜等分,加白矾3克,熬膏,频含咽汁。(《纲目》引《简便单方》)

8、治消渴小便多:瓜蒌薄切,炙,取克,水五升,煮取四升,随意饮之。(《肘后方》)

三、瓜蒌皮(中药名)

中药瓜蒌皮又名瓜蒌壳,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摘成熟果实,剖开,除去果瓤及种子,阴干。

本品常切成2至数瓣,边缘向内卷曲,长6~12cm。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有的有残存果梗;内表面黄白色。质较脆,易折断。具焦糖气,味淡、微酸。

洗净,稍晾,切丝,晒干。

甘,寒。归肺、胃经。

清化热痰,利气宽胸。用于痰热咳嗽,胸闷胁痛。

瓜蒌皮和瓜蒌子都能清化热痰或清热化痰,其清热作用有优于浙贝母,更适合于肺热比较重的患者。

瓜蒌皮的另一个作用是利气宽胸,主要用于胸中痰气阻滞出现的胸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多个用瓜蒌治疗胸痹的方子。

在临床上,胸痹主要见于冠心病。现代研究发现,瓜蒌皮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但是,冠心病更多的是瘀血,心脉瘀阻,所以张仲景的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等方剂中,除了瓜蒌,还加了一些活血化瘀药或气虚药,以提高疗效。

6~9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1、治咽喉语声不出:瓜蒌皮(细锉,慢火炒赤黄)、白僵蚕(去头,微炒黄)、甘草(锉,炒黄色)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用温酒调下,或浓生姜汤调服;更用半钱绵裹,噙化咽津亦得,并不计时候,日三、两服。(《御药院方》发声散)

2、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痰或浓痰,肺痈:瓜蒌皮二至四钱,大青叶三钱,冬瓜子四钱,生苡仁五钱,前胡一钱五分。煎汤服。

3、治胸痛、肋痛:瓜蒌皮四钱(胸痛配薤白头五钱,肋痛配丝瓜络三钱,枳壳一钱五分)。煎汤服。

4、治乳痈肿痛:瓜蒌皮四钱,蒲公英五钱。煎汤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5、治牙齿痛疼:瓜蒌皮、露蜂房,烧灰擦牙;以乌臼根、荆柴根、葱根煎汤漱之。(《世医得效方》)

6、治温病初起,热重咳嗽:栝楼皮、杏仁、前胡、蝉衣、大力子、甘草。煎汤服。(《四川中药志》)

四、瓜蒌子(中药名)

中药瓜蒌子,又名瓜蒌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采摘成熟果实,剖开,取出种子,洗净,晒干。

1、栝楼:呈扁平椭圆形,长12~15mm,宽6~10mm,厚约3.5mm。表面浅棕色至棕褐色,平滑,沿边缘有1圈沟纹。顶端较尖,有种脐,基部钝圆或较狭。种皮坚硬;内种皮膜质,灰绿色,子叶2,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2、双边栝楼:较大而扁,长15~19mm,宽8~10mm,厚约2.5mm。表面棕褐色,沟纹明显而环边较宽。顶端平截。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润肺化痰,滑肠通便。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

与瓜蒌皮相比,瓜蒌子的“化痰”更多地用于燥痰咳嗽。此外,瓜蒌子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滑肠通便,治疗肠燥便秘。这是因为它含有比较多的脂肪油。但是,瓜蒌子的气味不好闻,有一种异味,有的人服用后会恶心。其实,它的祛痰功效民与其产生轻微的恶心感有关,属于恶心性祛痰药。如果作为丸剂,它的不良气味和对胃的刺激也比较明显。因此,作为一味润肠通便药,它是有效的,可以用的,但是不太好吃,会起不良反应,因此并不是理想的润肠通便药。

9~15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五、炒瓜蒌子(中药名)

本品为瓜蒌子的炮制加工品。

取瓜蒌子,照炒法,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放凉。

本品呈扁平椭圆形,长12~15mm,宽6~10mm,厚度约3.5mm。表面浅褐色至棕褐色,平滑,偶有焦斑,沿边缘有1圈沟纹。顶端较尖,有种脐,基部钝圆或较狭。种皮坚硬;内种皮膜质,灰绿色,子叶2,黄白色,富油性。气略焦香,味淡。

甘,寒。归肺、胃、大肠经

润肺化痰,滑肠通便。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

9~15g。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六、天花粉(中药名)

中药天花粉又名瓜蒌根,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秋、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除去外皮,纵剖成2~4瓣,粗大者再横切成数段或斜片晒干,或直接晒干。

与(全)瓜蒌、瓜蒌子、炒瓜蒌子、瓜蒌皮都属于清热化痰药不同,天花粉属于清热药中的清热泻火药。

从《神农本草经》开始,栝楼的块根就开始做为药用,当时的名称就叫瓜蒌根。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开始将鲜块根加工成白色粉末作为药用,从此开始称为天花粉。宋代以后不再将其加工成粉状了,但是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并沿用至今。

不规则圆柱形、纺锤形或瓣块状,长8-16厘米,直径1.5-5.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质坚实,断面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横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状木质部。气微,味微苦。

饮片呈类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切面可见黄色木质小孔,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

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1、《本草纲目》:“栝楼根,味甘微苦酸,酸能生津,故能止渴润枯,微苦降火,甘不伤胃,昔人只言其苦寒,似未深察。”

2、《本草汇言》:“天花粉,退五脏郁热,如心火盛而舌干口燥,肺火盛而咽肿喉痹,脾火盛而口舌齿肿,痰火盛而咳嗽不宁。若肝火之胁胀走注,肾火之骨蒸烦热,或痈疽已溃未溃,而热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黄,而小水若淋若涩,是皆火热郁结所致,惟此剂能开郁结,降痰火,并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从补药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渴,从气药而治郁渴,从血药而治烦渴,乃治渴之要药也。”

3、《本经逢原》:“栝萎根,降膈上热痰,润心中烦渴,除时疾狂热,祛酒瘅湿黄,治痈疡解毒排脓。”

4、《本草求真》:“天花粉,较之栝楼,其性稍平,不似萎性急迫,而有推墙倒壁之功也。至《经》有言安中续绝,似非正说,不过云其热除自安之意。”

5、《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天花粉的清热泻火功能,包括清气分热、肺热和胃热三方面。在清气分热方面,作用不强,通常作为石膏、知母的辅助药。

在清肺热方面,比较适用于肺热痰热咳嗽,也适用于肺燥咳嗽,即痰比较黏稠不容易咳出来的情形。

在清胃热方面,长于生津止渴,能够缓解口渴,既可以用于温热病气分热盛导致的口渴,也可以用于一般的胃热证,还可以用于消渴。

天花粉在消肿排脓方面,有一点解毒效果,在疮痈肿痛初起红肿的时候,和清热解毒药合用,可以有助于痈肿减轻或消散;当脓液形成后,也有利于脓液的排除。

天花粉蛋白注射液大鼠皮下给药有抗早孕作用。天花粉注射液对大鼠和小鼠有抗癌作用,还有抗艾滋病病毒,降血糖等作用。天花粉制剂临床上用于治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等引产。

煎服,10-15g。

孕妇慎用;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1、热病烦渴。本品甘寒,既能清肺胃二经实热,又能生津止渴,故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芦根、麦门冬等用或配生地黄、五味子用,如天花散(《仁斋直指方》);取本品生津止渴之功,配沙参、麦门冬、玉竹等用,可治燥伤肺胃,咽干口渴,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2、肺热燥咳。本品既能泻火以清肺热,又能生津以润肺燥,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热燥咳证,可配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等药用,如滋燥饮(《杂病源流犀烛》);取本品生津润燥之功,配人参用治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咳喘咯血,如参花散(《万病回春》)。

3、内热消渴。本品善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可用治积热内蕴,化燥伤津之消渴证,常配麦门冬、芦根、白茅根等药用(《千金方》);若配人参,则治内热消渴,气阴两伤者,如玉壶丸(《仁斋直指方》)。

4、疮疡肿毒。本品既能清热泻火而解毒,又能消肿排脓以疗疮,用治疮疡初起,热毒炽盛,未成脓者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溃疮排脓,常与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等同用,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取本品清热、消肿作用,配薄荷等分为末,西瓜汁送服,可治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如银锁匙(《外科百效全书》)。   

(本文欢迎转载,要求开通“全局可转载账号(长白单)”者,可在下面“参与讨论”部分留言,或添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cimeia.com/hcmzz/7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