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3点09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院士逝世,享年96岁。陈灏珠院士,年生,中国心血管病有创性检查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年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时,他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人,是一定要有精神的。”《门诊》自创刊以来曾多次采访陈灏珠院士,最后一次采访是在去年9月;当时,年过9旬的陈老深情回顾了从医以来的奋斗历程,音容笑貌,犹在眼前。特别是陈老谈到:“70年来,新中国的每一步都走得步履蹒跚,每一步都作出了巨大牺牲,但我们不曾被困难吓到,勇往直前,现如今,回首一路走来的岁月,我们看到的是愈加宽阔的道路。”让《门诊》人真正感受到“人,是一定要有精神的”是怎样一种崇高的境界。在此,我们文后附上当时的专访文章,以示对医学巨擘、我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陈灏珠院士的缅怀之情。

踏上医学之路

陈灏珠院士:我是在抗日战争流亡中度过中学和大学的求学之路。我年在香港出生,父亲常年在内地工作,为求安定,他把家安在香港。在我15岁那年,母亲患高血压脑卒中突然去世,我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这也是我走上学医之路的原因之一,希望将来尽可能延长人的生命。年,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随即沦陷,父亲带着我们从香港逃往未曾沦陷的家乡——广东新会县,不久又逃往广东临时省会韶关。年,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韶关琼崖中学粤北分校毕业,当年有3所国立大学在韶关招生,我都被录取了,而我则选择了国立中正医学院。随后进了中正医学院,从此踏上医学之路。

年,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年,我成为国立上医院(现为医院)的一名内科住院医师。当时我国冠心病患者少见,中国医学界对冠心病认识不深,那个时代医学界也没有把心血管专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整体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也较为落后。这期间我国心血管病的病种以风湿性心脏病为最多,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我国前辈心内科医师到国外留学亦多以学习心电图为主。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国家心外科医师在低温麻醉、体外循环的帮助下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继而对风湿性瓣膜病实施手术治疗。在心电图时代心内科医师与心外科医师合作解决了风湿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问题,而且研制成功人造瓣膜。我国医务工作者在西方国家技术禁运的情况下只能自力更生,努力赶上。当年的梦想和奋斗

陈灏珠院士:回顾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心电图时代、心导管介入性诊断时代以及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时代。20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重点研究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和治疗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当时我国还处于心电图时代。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亦逐渐增多。当时国外来上海访问的一些心内、心外科医生代表团在做学术演讲时,讲题常常涉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引起了临床医生和卫生行政领导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cimeia.com/hcmzz/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