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年俗文化说略

  毋庸置疑,春节是河东人心目中最神圣、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河东年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据史料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代,河东人就有了“年”的概念,只不过那时人们把“年”称作“载”。到了夏代,遂改“年”为“岁”,商代称“祀”,周代始称“年”,直至民国伊始,才开始称为“春节”。

  据传,“过年”之说缘于河东人巫贤。巫贤,乃巫咸之子,曾在太戊帝孙子祖乙继位后,接任父职为宰相。他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万年历》的制定者,也是最早一位确定一年中新旧交接时间点的人。因为在巫贤之前,正月初一称为正旦、元正、元日、元旦,而巫贤功高德勋,高寿而终,成为“日月寿星”,故又号称“万年”。后来,民间遂把该天称作“过年”或“年下”(下,河东方言读ha)。

  河东年俗,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动态的演变,时代元素多有渗透,但古老的习俗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代有承袭,广为流传。

祭灶君

  在河东,人们思想上真正进入“年”的时间节点应是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尽管民间也有谚云,“过了腊八就是年”。

  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灶”。河东农家厨房内均供有“灶君”。旧时称“灶君”为“灶王爷”“灶爷”“灶君菩萨”,据说是先秦时就出现的一位家神。在《战国策·赵策》中就有复涂侦“梦见灶君”之说。《杂五行书》载“灶神名禅,字子郭……夜披发从灶中出”。

  关于“祭灶”的来历,《淮南子》的逸篇《万华术》记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河东地区传说他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管灶的神,察看人们是否爱惜粮食,有无浪费现象,腊月二十三要上天去述职,一般在天上停留七天。河东民谚:“灶王爷上天,骑红马,打绿灯,四四方方一座城。”七天以后即除夕就回归。河东民间灶神像两侧对联曰:“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家庭主妇都在腊月二十三灶君上天时祭祀,祝灶君一路顺风,直达凌霄,祭品一般为饧瓜(糖瓜)或灶糖。相传灶君爷吃了糖瓜嘴变甜了,上天尽言好事,并且,在夏县一带,灶糖每人须吃一个,意为老天爷清点人数。

  “祭灶”充分反映了家庭主妇的忠厚、善良、虔诚之心。灶神无疑是先民出于美好愿望,希望一年中吉利平安的心理寄托。

备年货

  河东过年是很讲究吃的。为了迎接新年,家家户户都蒸馒头、炸油食、煮肉、洗器皿,到处呈现出忙碌而又热闹的欢腾景象。

  河东麻花与馒头历来独具风格,尤其是馒头(河东俗称“馍”),不仅花样齐全,名目繁多,而且形态各异、五花八门,简直是一种漂亮的民间工艺品。

  河东过年蒸馍特别有讲究,面要头茬(遍)面,发面用酵不用碱。新绛、稷山、闻喜、夏县等地馍有时重半斤,多用铁笼草圈,蒸出来的馍洁白细腻,吃起来香甜可口。下馍时讲究很多,常常揭开笼盖蒸汽突然遇到冷空气,馍就收缩变小发青,俗称“鬼捏馍”。为了避免“鬼捏馍”,预防的办法习俗各异:稷山在锅台上放一锨烧红的炭以烧鬼;夏县在锅边放一圈红线,再放上一把刀,以避邪驱鬼;闻喜则拿一瓢冷水倒在笼盖上,以冻鬼;垣曲人,干脆在锅里放上枣刺,如果鬼胆敢来捏馍,枣刺可是不长眼的。

  此外,炸油食品也是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麻花、麻叶、油饼、丸子、豆腐、红烧肘子、红烧肉条、酥肉等。

  家境好的人家还要准备各种酒宴佳肴,飞禽走兽、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扫房舍

  古代称“扫年”“打埃尘”。《清嘉录》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称打埃尘。”《梦粱录》也记载,“不论贫富,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这种大搞卫生迎新年的良好习惯,一直流传至今。河东俗称“扫刷”“扫厦”。河东讲究过了腊月二十三即可进行。因二十三灶君及诸神已上天述职,人间无人管,称乱丝日。一年一度的年前大扫除,十分彻底,每家都要预先说定时间,全家出动,翻箱倒柜,里里外外,炕上炕下,洗刷器皿,务使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新年。这种风俗,反映了河东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美德。

贴春联

  年三十下午,家家都贴春联,敬门神、挂年画、贴窗花,“年”的气氛愈发浓烈了。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门帖。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春联虽然形式简单,但其内容广泛,反映的生活面也宽广,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各个层次,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透视生活,给节日增添色彩。

  一副对联,凝聚了人们的心声和愿望,抒发了人们的喜悦与快乐,两千年盛传不衰,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河东传统对联中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是“满门增福”。这样的对联往往贴在木版年画中特有的《魁头》的两边,以青面獠牙、面目狰狞的“鬼”来祝告着人们“满门增福”,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思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们由衷地感激党的富民政策,因此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对联。例如“岁月逢春东风化雨家家富;万民得意政策归心人人乐”“几十载新中国承前启后已扬帆;数千年古神州继往开来正逢春”,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人们的喜悦情怀。

  河东春节时民间家家户户都敬门神。门神虽然是人们为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而杜撰出来的,但它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人们要驱除邪恶、战胜邪恶的必胜信念。河东人民一直守着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生自息的生活,他们摆脱不了来自自然和外界的侵袭与干扰,时时刻刻怀着恐惧心理生活,敬门神便是他们追寻幸福和安定的仪式。然而,此种习俗在“文革”中曾一度被废除。

  河东许多人家照壁上喜欢贴一个“福”字,福者,表示一家人有田种,有衣穿。有的还倒贴福字,倒福者,就是福到家门以图吉利,此谓斗方。近年来,有些人家把两扇门上均贴上福字,以代门神。

  贴窗花,也是河东人民过年时特有的习俗。窗花有在集市上买来的,也有心灵手巧的妇女自己剪制,以增加浓郁的节日气氛。

包饺子

  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在河东许多地方俗称包“馄饨”。“馄饨”形似“元宝”,预示吉祥如意、招财进宝。

  吃饺子的习俗本来是源于冬至吃饺子的。相传女娲在盘古开天地的时候不仅炼五彩石补苍天,而且又抟土造了许多黄土人,可是每到冬天的时候黄土人的耳朵都被冻掉了,于是女娲就在他们的耳朵上钻上孔,用线拴住耳朵并让黄土人亲自咬住线的一端,意思是让人咬住耳朵不掉,这样黄土人的耳朵被固定下来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传说,每到冬至时就吃饺子,意思是让女娲造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像饺子一样的东西),以免他们的耳朵冻掉。这就是吃饺子的来历。直到今天,河东还流传着“冬至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后来人们不仅冬至吃,而且过年过节招待客人、平时改善生活都吃饺子。

  一般而言,河东地区的人家在整理好迎接新年的一切准备后,便全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包时讲究说吉利话,主妇要在几个饺子内放上硬币,初一谁吃到带钱的饺子谁就有福。还要包些鱼和其他花样,让孩子们吃。除夕饺子包好后当晚要煮一锅,每人吃半碗。初一饺子讲究要吃剩下,意为年年有余。

相守岁

  除夕最有意义的活动就是守岁。周处《风土记》载:“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梦粱录》载:“除夕,围炉团坐,酌酒唱歌,终夕不眠,谓之‘守岁’。”《清嘉录》载:“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历代守岁或长者相邀对酌,或阖家围炉,均一面饮酒喝茶,一面叙旧话新,总结一年经验教训,畅谈来年美好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

  河东称守岁为“熬百岁”或“熬夜”,因为这一天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老百姓说熬的时间越长,活的时间越久,小孩也最聪明,因此才有所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场面。河东除夕守岁,堂屋要设一供桌,前系桌裙,地铺拜毡。桌上摆供品:高馍、干鲜果品、各式点心,另有锡香炉、香筒、银蜡台等。每家都要在堂屋桌上点两支红蜡烛,俗称守岁烛。《清嘉录》载“燃双橡烛于寝室中,宵永烬长,生花报喜,红四照,直接晨光,谓之守岁烛”。河东沿袭此俗,各房都点一支蜡,还要点一炷香。此蜡和香,通宵达旦,一直燃到正月初五子时。守岁烛讲究生花报喜,即燃烧中烛头呈虎刺梅状,叫“元宝”。红烛生“元宝”则表示来年全家吉利。上世纪四十年代,许多家庭改用食油灯,食油灯灯芯用棉花捻子作燃,也讲究生花报喜,五十年代以后,改用煤油灯,很少有此现象了。近些年来,河东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家庭以观看央视春晚来守岁。

放爆竹

  每当除夕之夜,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不管是闹市还是小巷,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一道道彩虹划破夜空,这声声炮声和道道彩虹把人们带进了欢乐的新年,千家万户都在此时共享天伦之乐。

  放爆竹庆贺新年源于何时,起于何因,已鲜为人知。据《通俗编·俳优》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把竹子放在火中燎烧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名曰“爆竹”,后人也称爆竿,始于汉代。东方朔《神异经》说:“西方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则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火扑哗有声,而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足见时人放爆竹是为了“避出臊恶鬼”。据说人一碰到山臊恶鬼就会大病不起,而爆竹声最让这些怪物心惊胆战,久而久之沿袭成风并逐渐赋予喜庆热闹和吉祥之意。

  魏晋时,炼丹家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从而发明了火药。

  火药装在竹洞里,响声更大,这样就出现了新的爆竹,也叫爆仗。唐五代时人们用纸造筒子代替竹子并用麻绳把爆竹编成串,称为编炮,因其爆时清脆如鞭响,故又称鞭炮,可为节日的欢乐增添更多的奇光异彩。《东京梦华录》记载:“是夜(除夕),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梦粱录》载:“是夜,爆竹嵩呼,闻于街巷。”汴京大街小巷都有出售鞭炮和焰火的。到明清则已发展到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了。放爆竹后来发展到迎神活动,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连霄达巷,络绎不休。”爆竹用于迎神,强化了神秘色彩,给人以肃穆感。从古代最初的驱邪发展到迎神,再到反映早期征服自然巫术到尊神事鬼迷信思想的转变,表现了人们渴求安定幸福的愿望。

压岁钱

  除夕另一习俗是“压岁钱”。《燕京岁时记》载,压岁钱有两种:一是“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二是“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清嘉录》也有类似记载,此外还提到“置橘、荔(栗)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以取吉利。

  彩绳穿钱,河东已不见流传,而赐小儿钱与压岁果子则一直流传到现在。一般父母在除夕之夜都要给未成年的子女准备压岁钱和果子等好吃的东西。这一方面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另一方面也为图吉利。随着经济的好转,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提高,这些年“压岁钱”之风极盛,有的孩子一年可得“压岁钱”百十元,甚至几百元、几千元。

  古时除夕守岁,年长者相邀,团聚一堂,饮酒为乐,共度长夜。民国以来河东已无此风,只讲全家团圆,不能外出,既表示对旧年的留恋,又寄托对来年的祝愿。近年来人们除夕守岁时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一边包饺子,一边观赏着精彩的文艺晚会,倾听着新年的钟声,往往会情不自已……

度新年

  正月初一是新春的第一天。这一天第一件重大的事就是凌晨放鞭炮祀神、接神。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等诸神都上天后,初一五更要回来和人们共度春节。因此河东民间有一种讲究,初一五更时分要接神。后来人们越接越早,清末民初许多人家一过子夜就开始接神,据说晚了接回来的都是懒汉神。

  接神时,男性家长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供品等放到神位前,众男子磕头叩首接神。一时鞭炮齐鸣、火光冲天。接神时,气氛肃穆庄严,妇女儿童不得言语。

  接神完毕至快天亮前,祭祀祖先开始了。牌位前放置诸多供品,家里老小一一磕头,以图列祖列宗保佑四季平安。

  然后,吃一年中的第一顿饭——饺子。初一饺子与往常不同,讲究除夕晚上包好。包饺子时习惯家里有几口人,就在饺子里包几枚硬币,谁能吃上,表明谁有福气。许多家庭的主妇,在捞饺子时都把包有钱的饺子故意拨给丈夫或孩子,使他们都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从这一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也可以看出,人们看似迷信实则寄托着美好愿望的心愿,也反映了家庭妇女的善良品格。

  天亮后祭祀。一般是家长带领全家男女到同宗的祠堂祭祀。河东也称家庙上神,去时要带上奉盒或端上盘,里面供着麻花、花馍、枣花,端着煤油灯。

  人都到齐后,由长者主持祭祀。焚香化表、头首礼弃,祭祖毕,当场按辈分大小,由晚辈向长辈拜年,表现了炎黄子孙饮水思源不忘本的传统伦理美德。之后,家庙常有些东西分发给各家丁口,以联络感情。

  这种上神祇的做法,即使在十年动乱时有些地方仍在坚持,比如新绛汾南各乡,直到今天仍有这种宗庙同胞关系维系着他们之间的关系。

  上神祇回来行家拜,俗称拜年。年节形成于汉,拜年之风亦兴起于汉,后又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一套完美的拜年之风。

  古代拜年,先拜宗族尊长,次拜亲族,再拜朋友。

  河东地区的拜年习俗一直流传到今,一般说来,清末民国,同辈相见拜年要拱手作揖,以表示礼貌;晚辈拜年时要先给祖先神主前叩头请安,然后再向长辈磕头。

  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要给晚辈未婚者以“压岁钱”。一方面让孩子们买些喜爱之物,一方面也有些讲究,大人为自己把邪气压住,所以“压岁钱”是避邪之意。过去用麻钱,现在用纸币。

  在河东,大年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禁忌颇多,讲究初一早上不动风箱,不动笤帚,不倒垃圾;初五以内不能往院里泼水,妇女不干针线活,男子不干农活,孩子们不能哭,说话都说吉利话,做事要特别小心,忌打碎碗碟等等。

  所有这些说明,人们希望在新的一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早日富起来。如果向外倒水、倒垃圾,就等于把财倒出去了。更有甚者,临猗等地还要把门槛加高,防止水外流。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泼水的响声会把神吓跑,或者满院的神踩到水上会滑倒,这样全家一年都不顺利。这一天有要饭的,均应给完整的馍或麻花,表示要安安稳稳地把年过好。

过破五

  正月初二至初五,河东地区开始走亲戚。各地风俗不一,在夏县等地,初二即开始“首事节”,招待女婿、女儿。但在临猗等地,初二又称“鬼节”,上坟祭祖。

  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河东各县讲究不同。

  夏县不准走亲戚,都必须在自己家里过。新绛、稷山则可以串亲访友。这一天可以动笤帚扫地,可以挑水等。夏县、闻喜一带破五以后就可以蒸馍。所有这些都表明年已过完,所谓的“五日年下”大约就指此。在闻喜、稷山、新绛、夏县一带,初五还要“收囤”,即初一接神时圈麦囤,这时要把它收了。夏县、新绛在正月初八还要献北斗神,有的还把自己的儿子认在北斗跟前。年的气氛日渐稀疏,人们开始干一些活。直到正月十三以后,人们又开始为正月十五元宵节忙碌了。

  (秦建华)

  (本文形成过程中参阅了运城学院已故教授王森泉先生诸多资料,特此说明)

?浏览更多本地新闻资讯,请登录”运城新闻“客户端。

长按   ▍本期责编:杨晶茗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文章版权归运城日报社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cimeia.com/hcmyz/9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