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小黄点病害的防治工作是很多植保技术人员和菜农朋友们关心的问题。很多菜农以及技术人员对这种病害有认识误区,所以在防治起来感到力不从心。大家所说的小黄点病害实际上指的是黄瓜靶斑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因为侵染叶面症状能引起黄点,如此一来大家就叫详解小黄点在黄瓜叶片上的治疗它为“小黄点病”。

一、病原菌

真菌性病害,棒孢菌。

二、发病条件

中温高湿。20至25摄氏度发病厉害。所以早春和秋延迟栽培过程中严重。深冬反而不厉害。昼夜温差大发病尤为严重。

三、表现症状

温室大棚黄瓜叶面症状:该病害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表现症状,一般主要有:黄点型和角斑型。

黄点型: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米粒点和豆粒点。颜色都为黄褐色。

1、米粒点,顾名思义就是类似米粒大小的小黄点,主要集中在中上部叶片和顶部新叶,类似黄瓜细菌性叶斑病。主要发生在深冬气温低的环境中。前期叶片正面不明显,但是对光观察会发现相应的小黄点。中后期叶片正面明显,但是斑点不会扩大,后期出现破裂。

2、豆粒点,斑点稍大,中后期斑点中间颜色变褐色,周围颜色依旧黄色,斑点总体类似打靶用的牌子,中间有靶心。靶斑病名称由此而来。(注意与黄瓜黑斑病症状区别)。主要发生在早春栽培过程中。

角斑型:主要发生在深冬栽培过程。形状类似细菌性角斑病。但是在湿度大的情况下背面也不会出现脓痕。霉层黑褐色稀少,甚至不见。角斑颜色黄褐色。

四、防治措施

1、培养健壮植株,增强植株抗性。主要措施有:培养健壮根系、叶面喷洒甲壳素、磷酸二氢钾。

2、预防为主。发病前期可以选择药剂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清、福美双、苯醚甲环唑等药剂。也可以复配:苯醚甲环唑+福美双。

3、发病中期、后期。可以加重药量,侧重内吸性药剂。通常选择成分有:三唑类、咪鲜胺、吡唑醚菌做等。例如腈菌唑、三唑酮、苯醚甲环唑。但是要控制用量不要出现副作用。同时要注意与保护性药剂混配,例如:腈菌唑+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

友情提示:如果菜农朋友们担心有细菌病害的混发,可以复配细菌性药剂。但是为了增强靶斑病的防治效果,以选择有机铜最为适合。

来源:菜医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cimeia.com/hcmpz/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