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修改稿时,有一个文件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ResponsestoReviewers”。老话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审稿人提出了或多或少的一堆修改意见,我们也就应该回复一个“对审稿意见的审稿意见”。在这里,我们把“Response”与“审稿意见”等同起来了。我个人觉得这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从投稿、审稿、修改到再审稿,这其间实质上是一个学术交流过程,是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在碰撞。在对自己的论文内容有足够自信的前提下,对审稿意见的“审视”对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在前一篇小文中,我们也针对审稿人意见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那些建议本质上也是对审稿意见的“审视”。当完成了对审稿人意见的“审视”、并据此对论文进行了修改之后,我们就需要把这个“审视”过程所形成的我们自己的观点写出来,这就是“ResponsestoReviewers”。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在这个Response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很诚挚地对审稿人表示一些感谢的,无论审稿人所提出的意见是温和还是尖刻。感谢之后,就要开始逐条回复审稿人的意见了:

对于确实是正确的评审意见,应该心服口服地表示赞同审稿人意见,并详细地说明在修改稿中是如何将这一“伟光正”充分体现出来的。如果这条意见的采纳影响了论文多处的叙述,一定要把这“多处”一一列举出来。当然,如果这个意见对论文的结论产生了尤其积极的影响,在Response中不妨多说几句话,在夸奖审稿人的同时,也顺便突出一下论文结论的重要性。

对于貌似正确但并不适合于论文具体情况的意见,则需要多花点笔墨加以解释。这样的情况应该是比较常见的。每一个研究方向都已经形成了一些众所周知但不一定能够放之四海的共识,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论文所研究的便是这“不一定能够放之四海”。因为语言的问题,或许审稿人未必读懂了我们的意图,或许我们在论文中未必很好地说明了我们的意图。这就需要我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修改论文让我们的意图更加清晰,二则是在Response中进一步加以说明。

与上一点有关的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审稿人可能会设想在某一特定或普遍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某些特定问题,以期否定论文的主要结论;但这一“特定”或者“普遍”并不符合论文研究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在修改稿的合适位置加上一段话,把审稿人提出的“特定”或“普遍”条件下的可能结果说出来,然后再简要解释一下这些“特定”或“普遍”条件并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之所以要“简要”是因为不能让这些解释抢了论文主要观点的“风头”。因为在修改稿中是“简要”,显然就会显得意犹未尽,因此在Response中就应该进一步展开讨论一下。

对于有可能并不正确的意见,我们是无需在修改稿中加以体现的。这时,Response就成了与审稿人沟通的唯一渠道。针对这样的审稿意见,在Response中应该尽可能引经据典,一针见血地指出审稿意见中所存在的错误,同时也应该适当地分析一下产生这一错误的原因(比如说误解、比如说不合时宜、比如说使用了过期地图等等)。

对于审稿人推荐的参考文献,前一篇小文中曾经提出过一些建议,那些建议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简单浏览”:只有浏览了才会知道这些参考文献是否值得引用。对于值得引用的文献,除了在修改稿中加以引用之外,在Response中也要感谢一下审稿人,并谦虚地自我批评一下自己有限的阅读量。对于不值得引用的文献,则需要在Response中简要地说明一下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以及这些研究内容与本文研究之间极低的相关系数。

对于审稿人指出的文法错误,一般来说直接在修改稿上改一下然后在Response中提一句就可以了。但是,这里也可能会有一些“误伤”现象存在:毕竟审稿人的母语可能并不是英语,他对文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有限的。如果确实认为我们自己的表述没有问题,事实上也可以不改,只需在Response中稍加解释,比如说某某文献中就曾经出现过和我们这一表述相同或者相似的表述。

在我看来,Response的基本属性应该是谦虚谨慎、温文尔雅、不卑不亢且无懈可击。所谓“谦虚谨慎”,就是要抱着“向审稿人学习”的态度对待审稿人的每一条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拿捏不准的意见,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在修改稿中有保留地体现,在Response中有分寸地磋商。“谦虚”是一种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一份审稿意见都必有可取之处。“谨慎”也同样是一种美德,“小心行得万年船”。每一份审稿意见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一定要在“采”与“不采”之间仔细斟酌用词,而不是在“睬”与“不睬”之间选择。所谓“温文尔雅”,就是要始终保持一种风度,尤其是在对待错误的意见时务必要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万万不可揪住一个错误就全盘否定审稿人,甚至追求一种“痛打落水狗”的快感。审稿人从本质上说就是志愿者,无论他所提供的志愿服务效果如何,“志愿”二字就是值得尊重的。因此,在Response中一定要用一种平和的口气指出评审意见的不当之处。换位思考是做到“温文尔雅”的重要基础。我们说审稿人是人不是神,但是审稿人毕竟也是有一定水平的,审稿人有时候会提出一些不合适的意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并没有和作者一样参与研究的全过程。因此,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审稿人的心理,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审稿人得出了那些不合适的意见,然后把这些因素写出来,以说明其实如果因素确实存在,审稿人的意见也许是对的,但这些因素在本文研究中其实并不存在。用这样的口气来写Response,显然就给足了审稿人面子。所谓“不卑不亢”,就是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审稿人平等的地位上来写Response,而不能把Response写成一个下属在接受上级指示完成工作之后的总结报告。毕竟不是每一盒(抑或是瓶或罐,反正我没喝过)特仑苏都是好牛奶,何况一篇论文的审稿人往往不止一个,更何况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审稿人很有可能就会提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左的意见。要知道,在修改稿的审稿阶段,Response基本上是所有审稿人能看到的,如果公也有理婆也有理,那么没理的自然就是论文本身了。因此,以一个审稿人的眼光“审视”审稿人意见,在Response中就每一条意见坦率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比起对审稿人意见俯首帖耳而言,是更能赢得审稿人乃至主编的尊重的。最后说说“无懈可击”。这应该是Response的最重要的属性。忘记了是那位“专家”说过的话还是我的杜撰,在很早以前给研究生讲“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课程时,我的PPT上曾经出现过这么一句话:“Response要当成一篇论文来写”。审稿人写审稿意见时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但我们在写Response时则必须做到斟词酌句滴水不漏,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是作者,对待Response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审稿人和主编认同为我们对待论文的态度,Response出现的每一个学术观点错误甚至文法错误都会让审稿人和主编对论文的质量产生疑虑。所以,把Response当成一篇论文来写,审稿人的每一条意见都是论点,而我们的回复则是通过严密的分析对这些论点分别进行证实或者证伪。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说服审稿人写下“Accept”这个词,当然这个词前面应该还有一个词是“Suggest”。为庆祝《先进陶瓷》创刊十周年,期刊编辑部将于年4月23日至25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首届先进陶瓷高峰论坛,欢迎关心、支持本刊的朋友踊跃出席。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论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cimeia.com/hcmpz/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