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一定要回来,下次,希望你们在这儿留一千天!”临别时,王洋洋拉着曹豆豆的手依依不舍地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巍峨大别,红色热土,11月14日到18日,曹豆豆所在的南通农院园林园艺系“艺之翼”爱心支教志愿者小分队3名老师和10名学生前往安徽大别山区河口村方田小学,将爱心带给千里之外山区的留守儿童。以“关爱留守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师生为山区学生开设园艺、国学、美术、英语和心理团辅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程,把赤子之心、博爱情怀、教育理念带进这片红色的土地。

情暖大别山爱心汇农院

南通是个有大爱的城市,听说农院的师生要进大别山支教,爱心开始向这里汇聚。南通市红十字总会、学田街道知心奶奶、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副站长陆善洪等爱心人士闻讯赶来献出爱心。加上学校师生的捐赠,爱心物资多得车子堆不下,志愿者们只好三个人拼坐一个座位,尽可能的将所有的爱心全部带走。

“我没法儿跟你们去,也不知道山里的孩子需要什么,你帮我找一个困难的学生,我愿意资助到高中毕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找到园林园艺系党总支副书记胡琳这样说。

山路十八弯生活困难多

方田是一所典型的山村小学,依山而建。61名学生,50几位留守儿童,5间教室,6名教师,没有校门,没有跑道,没有篮球架,办公室的椅子坐上去摇摇晃晃、吱吱作响。路着实的不好走。“七十多公里的山路,五米一个弯,十米一个弯,二十米还是一个弯,左拐,右拐,上坡,下坡,想吐。”志愿者仲行在空间日志里这样写道。十个小时车程,加两个半小时的盘山路,对于九零后的孩子来讲,真的是有点“残酷”。

支教的核心是“教”。为了便于教学,师生们住在就近的农户家里。胡琳、林琳、燕小莉三位老师也要同挤一张床,合用一床被。童心、陈怡两个年纪最小的18岁姑娘吃不惯重油、重色、带辣味的徽菜,全靠清汤下饭。

看得见的困难其实并不可怕。

“你们系起来呀?”志愿者们带来全新的红领巾,山里孩子一遍一遍爱惜地抚摸着它,却没有往脖子上系,茫然的看着志愿者:“我们不会。”没有少先队员,没有红领巾,城里孩子高度重视、每天必戴的东西,在这里不见踪影。进山的第一课变成教系红领巾。山里人重视教育,但是,显然在教育理念上还有力不从心的地方。

“下回来,我们一定要把旗杆修好,让他们能在国旗下佩戴红领巾!”系学生会主席李康表示,这个工作如果他完不成,一定作为最大的任务交给下届主席。

武艺十八般教学亮点多

最头痛的是如何给孩子们上好课。上课前一天,许多大学生都失眠了。

团队里有2名副教授,4名研究生,带的学生都是各怀十八般绝技的学生骨干,前期也作了充分的准备。没有跟孩子们打过交道,不能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教十几年的教学老兵都成了小心翼翼的新兵,更别说初执教鞭的学生。

上课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林琳老师是南师大心理学硕士,专门为留守儿童量身定制了一套心理团辅活动:“马兰花开”培养团队协作;“穿越火线”“呼啦圈传递”“盲行穿越障碍”培养相互信任,“拍墙极限挑战赛”引导设立目标,群策群力有效达成目标……留守儿童在游戏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在笑声中,逐渐打开心防。“好久没有笑这么开心过。”四年级的王清说。

最受欢迎的无疑是胡琳老师的多肉植物移盆课。孩子们用充满好奇的眼神看着摆在面前的一盆盆可爱的多肉植物:观音莲,白牡丹,虎刺梅……准备基质,无纺布垫盆,取株培土,加装饰用的五彩石……当他们跟着胡老师一步步亲手把朴素的植物变成了漂亮可爱的园艺小盆景,孩子们欢腾了,拿着自己制作的盆栽到处炫耀。“我国的园林艺术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大别山区植物物种丰富,从事园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小朋友们想继续学习,欢迎到南通来!”胡老师最后这样总结。

学生志愿者的课同样很受欢迎,李康、金逸的足球课、仲行的英语课、殷地普的绘画课,学生们上得津津有味,不时传出快乐的笑声。

“基本上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李康说:“原来我还怀疑来得有没有意义,有没有必要,小朋友的笑容给了我最真实的答案。”

关爱留守儿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cimeia.com/hcmpz/9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