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荨麻疹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今年7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生,生前就职于河南省某刑侦大队25岁警员李某,因劳累过度,发生心源性猝死倒在工作岗位。近两年一些社会精英猝死的报道时有发生。据统计,中国每年心脏骤停发病人数大于万,国内31家医院注册登记结果显示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的发生率54.4万/年;全球每年约万例心血管病患者死亡其中SCD占25%,实际SCD人数可能比调查结果还要多。那么什么是猝死(suddendeath,SD)?猝死的发病原因有哪些?怎么来预防猝死的发生呢?

1.猝死的定义:

猝死指的是貌似健康或病情稳定的人,突发的意料之外的非外因引起的死亡,WHO定义为急性症状6小时内死亡者;但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主张急性症状1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其特点是:突发、迅速、难以预料。

图源:素问轩(侵删)

2.猝死的病因:

猝死的病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在《我国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统计报道中心源性猝死占全部样本的57.76%,其中冠心病31.91%,心肌病6.78%分别占据心源性猝死的前两位,而非心源性猝死中肺源性猝死21.6%和脑源性猝死9.2%是非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中老年男性SCD(心源性猝死)发病率显著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且大多数病例发生在≥65岁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肥厚性心肌病是35岁以下患者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心源性猝死做为院外心血管死因之首,80%以上的SCD(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律失常导致,其诱发因素较多,最主要的两大诱发因素是: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熬夜加班、缺乏运动已然成为难以避免的趋势。

心脏彩超和心脏核磁共振可以检测结构性心脏病及心脏功能;

心电图,尤其是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提前发现部分心律失常;

部分患者需要做特殊检查以明确心脏病原因,如冠脉CTA和冠脉造影明确冠心病的诊断,心内电生理检查指导心律失常的治疗等。

3.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资料图。来源:ICphoto

SCD(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分为两个层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1)SCD的一级预防主要是对引起SCD病因的防治:

?如针对冠心病的控制“三高”、戒烟、适度运动,

?对已经出现冠脉病理性狭窄的患者行血运重建;

?对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应避免高强度的剧烈运动;

?对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尽早手术治疗;

?缓慢性心律失常者植入起搏器;

?快速性心率失常的病人行射频消融;

?电解质失衡者,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同时保持情绪稳定、规律作息、坚持适度运动,避免过大压力。

(2)SCD的二级预防主要是对不可逆原因引起的心室颤动或室速导致的心脏骤停的存活者和持续性室速及明确的快速性心率失常引起的晕厥者,植入起搏器来较好地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以下情况:

①曾经发生过室颤或室速引发的心源性晕厥者;

②原因不明的晕厥,在心电生理检查时能诱发有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的室速或室颤,而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者;

③心肌梗死经血运重建(冠脉支架或冠脉搭桥)和正规药物治疗后仍伴严重左室收缩功能障碍者等;

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上述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然对于基础疾病的治疗同样必不可少。

4.SCD的预警:

SCD(心源性猝死)来临前,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猝死前数周内有胸痛、呼吸困难不明原因大汗淋漓、心悸等,并且90%以上的患者在猝死前一天症状会反复发作。

对于出现上述症状,且伴有高危因素(心脏疾病、三高、猝死家族史),同时生活压力紧张、缺乏锻炼者,患者及家属应予以重视,尽快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并及时处理,避免猝死的发生。如果发生心源性晕厥,及时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能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因此,对于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及心肺复苏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显示对SCD高危患者家属进行心肺复苏培训,能显著提高患者家属的急救水平和应急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5.如何实施心脏疾病自救+等待救援?

心脏疾病发作时,立即拨打等待救援。

以下方式可自救:

(1)平躺休息,保持空气流通,放松心情,避免紧张;

(2)测量血压、心率,对无血压、无心跳或无颈动脉搏动者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3)保持电话畅通,确保可随时沟通。

如果是血压不低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1片,若症状不缓解,10-15分钟后可再次含服硝酸甘油片。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小时是黄金时间,随着时间推移,心肌坏死将进一步扩大,导致心衰,休克甚至死亡,一分一秒都是抢救的关键。

最后提醒大家,心血管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对于高危人群必要时使用便携心电监测设备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筛查,以早期识别、早期预警、早期防范;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合理治疗可减少心血管猝死发生,保障心脏健康。

来源:胡厚祥大夫

声明:本文为转载,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以保障双方权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cimeia.com/hcmgs/9657.html